跳到主要內容區
:::

歷史沿革

1990年代的臺灣,當代藝術剛發端萌芽,發展蓬勃。然而培養當代藝術創作高階人才的學術機構,在當時極為缺乏。為了回應時代之需,本校創校者漢寶德先生於是構思籌備一所有別於傳統美術(Fine Art)的當代藝術創作研究所,並於1996年向教育部申設。同年,本所招收第一屆研究生,是當時臺灣唯一的藝術創作研究所。

本所歷任所長為:劉國松、蕭勤、屠國威、薛保瑕,顧世勇、林豪鏘。陳蕉為現任所長。

創所28年來,本所學生表現出色,並持續活躍於台灣當代藝術圈。歷年來,本所已前後有三位校友,代表台灣參與威尼斯雙年展國家館展出。另有多位校友分別獲得台灣當代藝術指標獎項台北獎首獎、高雄獎首獎等獎項之肯定。近年表現中,本所校友許哲瑜於2016年榮獲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、2020年獲「LOOP錄像藝術製作獎」首獎、2021年榮獲第18屆「Videonale波昂錄像藝術雙年展」大獎,成首位東亞獲獎藝術家、本所校友王煜松於2017年以本所在學學生身分榮獲得台北獎首獎,並成為歷年來台北獎首獎之最年輕獲獎者。校友尹子潔獲2024年全國美展複合媒材金牌獎。在學生石孟鑫及陳彥齊分別於2019、2024獲高雄獎首獎。  


◆ 本所Facebook專頁:

◆ 本所Instagram-tnnua_plastic_arts

 


設所宗旨

培育當代藝術專業創作高階人才為主,

藝術相關專業高階人才為輔,促進當代藝術發展。

學生作品

 


教育目標       

◆  發掘創造潛能,鼓勵個人獨特藝術語彙               
◆  培養宏觀與深度兼具之藝術視野
◆  培育富人文底蘊的當代藝術創作人才
◆  培養媒材及形式之自由運用能力

學生作品 

 


發展方向 

◆  多元自由開放創作方向  
◆  創作個體合作能力訓練
◆  探索新興媒材
◆  當代藝術國際視野培養

發展方向

 


經營特色

◆「當代藝術創作者培育」作為定位:  

相對於快速的電傳文化及騷動擾嚷的外在環境,  
本所獨特的地理環境 (大湖、森林)
除了為創作者提供了一段冷靜的觀察距離,
以及一處旁觀深思的絕佳環境之外,
其獨特的邊陲特性與新興「輕量科技」的結合,
同時提供了當代藝術創作一種新的戰略可能。


  工作室教學與潛能開發:

本所著重於工作室教學,有助發掘個別學生潛能,  
學生獲得充分之指導。
同學間彼此亦能透過觀摩教師對於他人之個別指導對話,
間接擴展自身的學習面向。


◆  國際聯結作為機會:

本所透過國際聯結,跳脫地理侷限、保有持續競爭力。
藉由國際客座教授、國際創作工作坊、外籍長期專任教師等方式,

引入國際專業藝術人士,帶入國際視野、強化國際接觸,
本所清晰聚焦、專注於當代藝術,以培育當代藝術創作者為主,
藝術相關產業之高階專業人才為輔。
集中聘任專精於當代藝術領域之師資。


◆  邊陲與輕量科技作為戰略:

經營特色


學生學習特色

◆  創作空間充足、創作風氣多元而自由


◆  在差異中彼此觀摩學習:  

本所之不分組教學,有利於去除媒材間的界線。
本所學生創作媒材涵蓋各媒材類型,      
學生間互動頻繁,彼此積極學習的機會多,
學生充分、自由、綜合地依創作需要
運用不同媒材、媒體,擴展其藝術發展可能。


◆  「創作-生活」聚落:

本校地理位置獨立,校內及校園週邊,
形成了一個重要的「創作-生活」聚落,
成就了一種在生活中討論藝術的極佳情境。
聚落式的生活,同時提供學生近身深入相處的機會,
在生活、學習及創作上,建構出獨特的藝術聚落氛圍。


◆  善用臺南城市空間優勢,主動開拓國際聯結:

本所學生具藝術實驗探索精神,創作能量豐沛,
善用臺南豐富的文化資源及空間經營成本優勢。
例如本所在學生與校友及香港年輕藝術家,共同以空間經營者身分,
於臺南市成立藝術空間,以自身之力,積極引入國際年輕藝術家展演交流

學生學習特色2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學生學儀特色1